- 入駐時間: 2009-05-21
- 聯系人:時先生
- 電話:18012682300
-
聯系時,請說明易展網看到的
- Email:syq2099@163.com
取消環評機構資質許可,是放松監管?其實是處罰更重了
這兩天,有關“取消環評機構資質許可”的消息,讓環保業界震動不小。有人擔心由此放松了環評管理,會給生態環境帶來不利影響;也有人暗自竊喜,以后搞項目,豈不是更省事了。
2017年9月,國務院常務會建議取消“環評機構資質認定”行政許可事項,并依照法定程序提請人大常務委員會修法。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作出《環境影響評價法》修改決定,并于當日公布施行,取消了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資質行政許可事項。
生態環境部環評司有關負責人今天(22日)對記者表示,已實行多年的建設項目環評資質管理對保障環評文件編制質量、有效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強化環評制度效力發揮了重要作用,并形成了一支業務能力較強的專業技術隊伍,培育了具備一定自我調節能力的環評市場。
這位負責人說,在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新形勢下,隨著環評技術校核等事中事后監管的力度越來越大,放開事前準入的條件逐步成熟。
修改后的《環境影響評價法》不再強制要求由具有資質的環評機構編制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建設單位可以委托技術單位為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如果自身具備相應技術能力也可以自行編制。
“這有利于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通過更加充分的市場競爭提升環評技術服務水平和服務意識,也有利于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推進實體經濟發展。”這位負責人說。
長期以來,環評機構作為環評文件的責任主體,間接造成建設單位只重視環評審批,不關心環評內容和落實,項目建設過程中擅自變更、“批建不符”、不落實“三同時”等違規問題屢有發生。
《環境影響評價法》修改后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明確了建設單位對其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承擔主體責任。這將促使建設單位切實把環評文件的編制、相應生態環保對策措施的制定和落實放在心上,從被動“要我做”轉變為主動的“我要做”,真正做到對自己負責,也有利于建設單位從環評編制質量方面擇優選擇技術單位,逐步淘汰那些不負責任、粗制濫造的技術單位,凈化和規范環評從業市場。
這位負責人說,取消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單位的前置準入審批,并不意味著不管,相反,《環境影響評價法》對監督管理、責任追究作出了更加嚴格的規定,賦予了各級生態環境部門更強有力的監管武器,將對相關違法行為形成有效震懾。
新修改的《環境影響評價法》大幅強化了法律責任,實施單位和人員的“雙罰制”。根據該法規,環評文件如果存在嚴重質量問題,對建設單位將處50萬至200萬元罰款,對其相關責任人員處5萬至20萬元罰款;對技術單位罰款額度由1至3倍提高到3至5倍,并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禁止從業;對編制人員實施5年內禁止從業等處罰,構成犯罪的還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并終身禁止從業。
這位負責人表示,新修改的《環境影響評價法》提高了有關考核和處罰的可操作性。明確要求市級以上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均應當對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單位進行監督管理和質量考核。為確保環評資質取消后,環評文件質量不下降、環評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作用不削弱,生態環境部將加快制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監督管理辦法、能力建設指南、編制單位和編制人員信用信息公開管理規定等配套文件,構建以質量為核心、以信用為主線、以公開為手段、以監管為保障的管理體系。
同時加大環評文件技術復核力度,在日常考核基礎上,輔以大數據、智能化手段,定期對審批的報告書(表)開展復核,強化重點單位和重點行業靶向監管,對發現的違規單位和人員實施嚴管重罰。
挑戰與機遇共存
新規的前松后嚴,對于環保企業又意味著什么呢?
本次新規頒布,毫無疑問對工程建設類的企業是一個利好的信息,尤其對擁有環評能里的環保企業,就更是雪中送炭。
環保領域中以工程建設項目為主的企業不在少數,比如啟迪桑德,其市政施工收入的占比*高,達到了27.22%。
但是,生態資本論今年不止一次從環保企業老總口中,聽到工程難做的感嘆。近些年來,由于產業競爭的不斷沖擊,尤其是建筑類企業的涌入,導致環保企業工程建設項目的利潤驟降。
環評資質取消后,作為環保領域專家的環保企業,今后大可以將環評與工程建設、承包相結合,既可以為自己中標的項目提供便利,更能在承包工程時將環境評價作為服務的一部分,進一步提高利潤。
更重要的是,監管和處罰的加強,進一步減少了環保領域中的惡劣競爭。的確,有些企業通過通過不合規、不合法的手段,在工程項目中降低成本,導致惡意競爭,讓劣幣驅逐良幣。新規可以對此進行更有效地管控,讓環保企業在做工程項目建設、承包時更加安心。
但是,挑戰也隨之而來,尤其是垃圾處理的企業。面臨更加嚴格的環評處罰,垃圾處理企業進行環評時會更加小心翼翼,這必然進一步增加其建設的時間成本。
不管如何,作為普通大眾和環保界的一員,小編希望:未來,在國家的調整之下環保市場能夠更加和諧,環境也能夠從根本上得到治理。